2018年2月9日下午,由廣東省博物館(省流動博物館)和廣東省博物館協會共同舉辦的“廣東省流動博物館·力天文博講堂”在佛山市南海區(qū)博物館啟動,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以《文物里的粵海絲路》開啟了該系列講堂的首講。
"廣東省流動博物館·力天文博講堂"講座現場
"廣東省流動博物館·力天文博講堂"現場觀眾認真聽講中
《文物里的粵海絲路》以時間為主線,選擇不同時代海洋貿易的重要物質遺存為代表,通過認識絲路、東西方的早期接觸、繁忙的通海夷道和海洋貿易新時代等內容,闡述了兩千年來粵海航路變遷、貿易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的繁榮歷史畫卷。希望聽眾能夠藉由實物證據和文獻史料這樣的“二重證據”去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基本知識、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以及粵海絲路的歷史傳奇。佛山地區(qū)和周邊文博單位的專業(yè)技術人員、文博愛好者、部分觀眾和志愿者等共約100人參加了該期講堂。
合浦漢墓出圖舶來品
南澳I號沉船文物
“廣東省流動博物館·力天文博講堂”是廣東省博物館引入社會力量加強基層文博建設的又一探索之舉。系列講座由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和力天文創(chuàng)集團合作打造,以綜合管理、藏品保護、陳列設計、社會教育、文創(chuàng)開發(fā)、公眾服務、智慧博物館建設和嶺南文化等博物館基本業(yè)務為主要內容,邀請省內外文博專家授課,在全省流動博物館成員單位和企業(yè)、社區(qū)之間開展的流動巡講,力天文創(chuàng)集團是該講堂的支持單位。
2018年,該講堂擬在全省21個地市之間開展共23場次,以各地市博物館聯合縣區(qū)博物館共同作為承辦單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