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是第62個“世界氣象日”。在全球氣候變暖,極端天氣頻發(fā)的形勢下,“早預警、早行動”“助力防災減災”成為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關鍵詞。
圖片來源:中國氣象網(wǎng)
我國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,針對防災減災救災與氣象工作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:強調(diào)要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,加強公益宣傳,普及安全知識,培育安全文化,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。
預防為主,防勝于救。高質(zhì)量的氣象科普,既能幫助群眾用好氣象預報預警,又能提升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能力,是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近年來,在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指導支持下,力天相繼設計布展一批數(shù)字化氣象科普展館,這些立足基層,貼近群眾的科普基地,成為了氣象科普的重要宣教平臺,筑牢了防災減災的首道防線。
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
韶關翁源縣氣象天文科普館
科普館所在地:韶關市翁源縣
總體面積:近800平方米
該館是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——翁源縣氣象局科普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,共分兩個展廳,運用前沿的布展理念與展示技術,強調(diào)寓教于樂、互動體驗的展示特色,全面系統(tǒng)展現(xiàn)氣象科學、防災減災知識。
不止是科普展館
更是氣象主題樂園
云、霧、雨、電等天氣現(xiàn)象如何形成?
不同氣象預警信號下該如何防御?
天文現(xiàn)象如何影響地球氣象?
以氣象知識科普為基礎,我們在設計布展中著力尋找“學術”與“科普”的平衡,一方面在有限空間內(nèi)實現(xiàn)了“氣象知識”“氣象發(fā)展”“氣象科技”“氣象應用”“氣象天文”“氣象災害”共六大類氣象科普內(nèi)容的全面、立體展示。
全面的氣象與天文科普展示
另一方面,我們根據(jù)翁源氣象局的優(yōu)越地利“就地取材”,重新整合了室內(nèi)室外流線與展項,讓項目從單一的“科普展館”,蛻變?yōu)橛^眾可活動、可參與、可體驗的“氣象主題樂園”。
室內(nèi)外一體規(guī)劃的氣象主題樂園
聆聽機器人講解氣象
體驗沉浸式災害現(xiàn)場
聆聽機器人講解氣象預警信號;
操作互動裝置模擬人工降雨;
走進VR影院模擬災害發(fā)生……
循“深入淺出”“寓教于樂”的設計原則,我們在設計布展中全面引入虛擬現(xiàn)實,聲光電等數(shù)字多媒體技術,讓觀眾透過世界、中國、翁源三層視野,視覺、聽覺、觸覺三種感官,多維了解防災減災知識,學習自救互救技能。
本地學子體驗科普館內(nèi)特色展項
圖片來源:青春翁源
教育休閑一體化綜合性科普展館
韶關新豐縣氣象科普館
科普館所在地:韶關市新豐縣
布展面積:近500平方米
該館位于新豐縣突發(fā)事件預警信息發(fā)布中心一樓,與中心一體建設,既是業(yè)務平臺,又作科普設施。館內(nèi)設有氣象知識、氣象科技、氣象災害、防災減災、自救互救等內(nèi)容展示區(qū),綜合利用多媒體、動畫、聲、光、電等技術手段宣傳氣象知識,引導觀眾探索氣象世界。
讓科普告別單調(diào)
讓體感代替眼觀
穿越雷鳴電閃的“雷電通道”,
坐上動感座椅體驗氣象災害4D旅程……
不斷鼓勵觀眾“參與、體驗、對話”氣象,是我們設計布展該項目時一以貫之的核心策略。運用多媒體與聲光電結合的新手段,我們于科普館內(nèi)營造出多個立體化、科技感的展示空間。
氣象災害4D影院、雷電通道等多媒體空間
人工降雨、氣象災害、強對流天氣、暴雨、臺風、干旱、冷害,這些防災減災知識不再以單調(diào)的展板展墻作媒介,而是化身為藝術空間、互動展項,進一步拉近觀眾與氣象學距離,在休閑體驗中掌握防災減災要領。
本地學子在科普館內(nèi)參觀研學
圖片來源:新豐縣氣象局
區(qū)域性青少年氣象科教文旅中心
清遠佛岡縣氣象科普館(建設中)
科普館所在地:清遠市佛岡縣
布展面積:約1000平方米
該館規(guī)劃有兩層八大部分,建成后將面向全社會,特別是中小學生開放,成為既能滿足提高氣象知識、防災減災、氣象工作社會認知度,又能兼顧研究、交流、教育、學習的科教文旅中心。
多重定位層次遞進
探索打造具特色的氣象科普館
既是氣象科普基地,又是防災減災教宣中心,還是佛岡居民文旅打卡地,本地學生課外新課堂,我們?yōu)轫椖坎邉澏嘀囟ㄎ?,讓氣象科普展館同時也是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場館。
從氣象知識科普到氣象災害模擬,從世界氣象事業(yè),到佛岡地方特色,我們在布展邏輯上構筑遞進層次,以深入淺出的科普內(nèi)容,最大限度滿足不同人群的科普需要。
設計中的佛岡縣氣象科普館
今年,也是我國恢復世界氣象組織合法席位50周年。在全球氣象大家庭中,中國積極承擔國際義務,展現(xiàn)大國擔當。防災減災、科普先行,我們也將繼續(xù)發(fā)揮自身在展覽展示領域的沉淀與積累,用文化創(chuàng)意與數(shù)字科技,持續(xù)助力國家氣象科普與防災減災工作開展,提高人民群眾防御災害意識,自救互救能力。